語言學專家、中研院院士李壬癸指出,閩南語的「閩南」指的不是地區,而是指漢語7、八大方言語系中的一個語系,和閩北、閩中並列。光是閩南語系,又異常分歧,包羅潮州話、廈門話等。他認為,以閩南語種之多,加上潮州話等都以區域冠名,用「台語」稱台灣閩南語並沒有不妥,只是斟酌到台灣的意識形態問題,他都是暗裏才這麼稱翻譯
台灣閩南語事實該怎麼稱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傳授施正鋒幾年前幫忙整合「國家說話成長法」草案,默示那時是用「holo語」。他建議,若各方對此稱號仍無共鳴,應將心比心提出建議,再坐下來好好彼此說服,向導者也該出頭具名調和。
施正鋒表示,沒有一個政策能做到明辨是非,如有分歧定見,就該說服對方,不克不及強制實行翻譯他說,固然閩南族群確切很早就用台語之稱,但商定俗成不見得對,「坐下來談是第一步,若用強硬手段,就太霸道翻譯」
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說,部門閩南語使用者反對用「閩南語」,緣由之一是「閩」字裡有「虫」,感覺欠安;也有人認為閩南區域包括許多種說話,並非只有現稱的「閩南語」,因此不當翻譯
憑據文化部資料,3月7日進行首次國家說話發展法公聽會時,那時初擬的草案第二條「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本國各族群利用之華語、台灣閩南語(holo語)、客語、原居民族語」,還是用holo語;不過經多次公聽會,7月3日公布草案時,第二條已改為「本法所稱國度語言,指台灣各固有族群利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未說起特定說話稱號。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泓源指出,用台語稱閩南語除款式小又排擠其他說話,也不正確。他舉例,金門講的閩南語因和台灣閩南語都是廈門腔,聽來極雷同,但金門至今屬福建省,福建省主席辦公室還掛在行政院下,是以金門人都說他們講的不是台灣話、是福建話,這正好凸顯台語無法指稱所有一樣說話。
楊長鎮表示,也有人建議可用「福佬話」,但否決者又認為「福(建)佬」是蔑稱。至於若用「河洛話」(holo)稱閩南語,否決者認為此處在古代棲身的原住民乃是百越人,並不是漢人,是以也不宜。事實該怎麼稱台灣閩南語,他認為短期內難有謎底。
引用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09451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
留言列表